企業名稱:濰坊優特檢測服務有限公司
地址:濰坊市北海路與民主街交叉口西北角 寒亭高新技術產業園6號樓三樓
公司運營電話:孫經理 139 0636 9770
業務咨詢電話:韓經理 135 8919 1666
郵箱: wfytjc2015@163.com
清理城市“黑色血管”(健康報)
近些年,“讓市長下河游泳”之類的新聞屢現報端,輿論熱議的背后是公眾對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熱望。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拉開了我國最大規模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序幕。《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第一階段),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第二階段)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2017年被業內視作第一階段的決戰之年。
2016年2月,環保部和住建部發布全國黑臭水體清單,200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清理1811條橫縱在城市肌體上的“黑色血管”。隨著排查的深入,2017年,這一數字增至2100條。今年5月上旬起,生態環境部相繼派出多批督察組,對各地上報的“戰況”進行現場復核。記者隨其中一組,赴四川省實地采訪。
治理初見成效
正午。驕陽似火。
頭戴草帽、足蹬黑色塑膠鞋的韓少強蹲在河邊,將黑白圓盤順著提線緩慢浸入水中,雙目凝視著刻度線,直至圓盤完全浸沒、消失。
“27厘米,透明度不錯!”韓少強站起身,用曬得通紅的胳膊蹭了蹭額頭的汗水,滿意地笑著說。透明度反映的是水體的清澈程度,通過黑白圓盤測定的有效距離進行判定,水體越清澈可視距離越遠,25厘米以上即為合格。
除了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值也要檢測。溶解氧是衡量水體污染程度和自凈能力的指標,氨氮是水體中的營養物,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是主要耗氧污染物,毒害魚類及部分水生生物。
氨氮值需要在實驗室檢測,其他兩項在現場便可得出結果。“溶解氧,7.1,達標!”韓少強將儀器上顯示的數字讀了出來。
2015年9月,住建部發布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這是國家層面首次系統制定包括排查、識別、整治、效果評估與考核等在內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辦法,被業界視作“紅寶書”。
《指南》規定,透明度、溶解氧、氨氮以及氧化還原電位4項理化指標均為黑臭水體的評價指標。“考慮到可操作性,我們選擇了其中3項。”韓少強說,《指南》要求沿水體每隔200米~600米設置檢測點,每條水體的檢測點不少于3個。
韓少強是此次赴四川督察組中監測組的成員,該組主要負責采集和化驗水樣。督察組還下設專家組和執法組,成員均是從各地環保機構抽調的骨干,其中,專家組負責現場查看整治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研判;執法組則分為兩撥,一部分負責核實并處理公眾舉報,另一部分完成公眾滿意度調查。
已屹立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平原幻化為天府之國,交匯縱橫的河流帶來富庶與繁榮。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部分水體遭受污染,散發著惡臭。督查組將在半個多月的時間里對四川省成都市、遂寧市、自貢市2017年年底上報“已治理完畢”的百余條黑臭水體進行復核。
將采集的時間、地點、編號等信息一一標識在水樣上后,韓少強與同組成員劉佳興兵分兩路,前者繼續奔赴下一個采樣點,后者則帶著水樣到當地實驗室進行檢測。
實驗室里,試管、燒杯、量筒等實驗器材一應俱全,靜置在實驗臺上。雖然室外炙熱難耐,但實驗室墻上的溫度儀顯示,室溫只有27℃,濕度45%。“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室溫要保持在15℃~35℃,濕度小于80%。”劉佳興說。
實驗依據的是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檢測一個水樣,需要近1個小時。當地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和監測組成員要分別對同一水樣進行檢測,并對結果進行比對,若超出誤差范圍,則須重檢。
為了加快進度,采集完當天全部水樣后,韓少強回到實驗室,與同事們并肩戰斗。落針可聞的實驗室里,只能聽見玻璃器皿碰撞發出的輕微響聲。記者離開時,工作人員仍在忙碌著。
“今天檢測的水樣全部達標。”已近午夜,韓少強發來微信,文字后是一個微笑的表情。
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
“雖有氨氮等理化指標,但從感官上來說,黑臭水體就是顏色發黑、氣味發臭的水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指南》將其定義為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根據程度不同,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
“黑臭水體是個中國特色的用語。”馬軍說,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中國存在黑臭水體,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法國巴黎的塞納河等城市水體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亦曾遭受過嚴重污染,但經過科學系統的整治,水質已得到了明顯改善。
雖然國內外用語不同,但在馬軍看來,黑臭水體的概念內涵是相通的——飲用、游覽、灌溉等水體基本功能喪失殆盡。在我國,黑臭水體早已有之,老舍筆下的龍須溝就是一例,但由于彼時城市規模較小,人口不過百萬,龍須溝流到下游,便會稀釋自凈,不會形成大范圍的黑臭水體污染。
在“水十條”和《指南》發布前,城市黑臭水體問題就已突顯。例如,浙江省在2013年發布了“浙江省垃圾河黑臭河統計報告”,黑臭河道長度占到全省河道總長度的10%;同年,江蘇省排查了省內近1700條城市河道,需整治的河道共計320條,長度約1000公里,其中黑臭水體占到了80%,部分水質甚至屬于劣V類。
相比河流密布的南方,北方河流雖然總量上不多,但黑臭水體問題卻顯得更為嚴重。這一方面源于北方地區普遍缺水,導致水體缺少天然徑流及自凈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將這些水體作為排污、藏污的通道,導致水質狀況迅速惡化。2013年,北京市在排查中發現,其城市水體水質在劣V類以下的河流有93條,長度達950公里,占到了全市水體總長度的45%。
在水污染防治的整體視野下,大江大河被視作“大動脈”,湖泊是“五臟六腑”,黑臭水體則是“毛細血管”。在“抓大放小”的治理思路下,黑臭水體問題曾一度被忽視和邊緣化。
相關專家表示,“大動脈”是由無數“毛細血管”匯聚而成,黑臭水體與大江大河彼此關聯,“小的水體治理不好,大的也會受到污染。”此外,黑臭水體直接影響地下水,隨著城市用水的緊缺,地下水資源愈發珍貴,若被黑臭水體污染,損失難以估量。
但要治理,卻并非易事。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準備好了嗎?出發吧!”一大早,一身運動裝的魏健對記者說。魏健博士是中國環境科學院水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此次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實地核查。
小橋、濕地,蘆葦在河邊搖曳,起伏的步道上,居民悠閑地散步,水鳥飄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覓食。在成都市武侯區雞公堰,記者跟隨魏健一路沿河而行。
“還不錯!”面對沿河兩岸的生態景觀,魏健頻頻點頭。他告訴記者,這在黑臭水體整治中屬于生態修復技術,即采取植草溝、生態護岸、透水磚等形式,對原有硬化河岸(湖岸)進行改造,通過恢復岸線和水體的自然凈化功能,強化水體的污染治理效果。
相比之下,鋪設截污納管是黑臭水體整治中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術措施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沿河沿湖鋪設污水管線,將污水截流后納入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可以避免其直接排入城市河流。
“這里就是這種情況。”魏健指著雞公堰上游一段溝渠里的黑色管道說。黑色截污管道將河岸兩側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后,送入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管道下方,則是淙淙小溪緩緩流過。
“臭得很!”談及此前的狀況,在附近居住的高碑社區居委會主任賴仕建深有感觸。這條溝渠屬于防洪渠,平時水量不大,此前這里是棚戶區,沿河居住著大量居民,房屋與河岸相距不足19米,生活污水甚至糞便都被直接排入溝渠。遇到暴雨,水流順勢漫溢,地面泥濘難行,行人只能掩鼻而過,黑色污漬濺在衣服上,難以洗掉。
“你看,這里以前就住著一家人。”賴仕建指著距河岸不到1米的一塊兒地說,泥土中裸露出一片橢圓形的白色陶瓷,“這就是蹲便池,以前糞便就直接排到溝渠里。”
截污納管雖然有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家承接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的水務公司的工程師告訴記者,在緊張的工期下,只能沿河鋪設截污管,不論是何來路的污水,一律先引到污水處理廠或臨時處理站,這對現有城市污水系統和污水處理廠的運行造成較大壓力,如果水量超過處理能力,不排除溢流的可能。
魏健坦言,黑臭水體成因復雜,其中社會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很多城市黑臭水體周邊是城中村或分布著散、亂、污企業,污水配套管網及處理設施不健全,部分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垃圾也不能被及時清運。要解決這些問題,往往涉及拆遷、再就業等諸多問題。賴仕建說,去年當地政府將棚戶區居民整體搬遷到了附近的新建小區,“費了好大力氣。”
結束當天5條河流的核查工作,已是余暉西沉。魏健隨即將核查結果通過手機App實時上傳,“這是專門為督查開發的,能隨時上報和查詢相關信息。”記者的計步器顯示,當天已走了近3萬步,裸露的胳膊不僅被曬得生疼,河邊草叢中密布的蚊蠅也伺機出動,腿上早已鼓起七八個紅包。“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挨咬。”魏健打趣道。
效果好不好,百姓說了算
與以往不同,治理黑臭水體,不僅要有專家智庫,更要有公眾參與。《指南》明確要求,讓群眾全過程參與城市黑臭水體的篩查、治理、評價,監督地方政府的整治成效。其中,黑臭水體識別排查和治理效果評估階段,以公眾意見作為判斷依據——60%的群眾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至少有90%的群眾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
2016年2月,環保部和住建部聯合推出“城市水環境公眾參與”微信舉報平臺,鼓勵公眾提供黑臭水體線索,并公示全國黑臭水體名單和每周監督舉報統計。同年8月,為進一步擴展公眾參與的范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蔚藍地圖”App與微信舉報平臺的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網友可通過App提交黑臭水體線索,并在App上直接收到相關部門的回復。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沈蘇南介紹,通過公眾舉報,目前已促使50余條黑臭水體被納入治理計劃。公眾舉報也反映了很多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完成后出現的返黑返臭、偷排和垃圾丟棄問題,有助于治理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公眾參與水污染防治的渠道比過去寬了,舉報或曝光也能得到政府部門的及時回應。”沈蘇南說,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將公眾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暢通起來,公眾就能參與彌補體制機制上存在的漏洞。“越是一些細節問題,越需要公眾更多的關注。”沈蘇南說,黑臭水體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已成為中國環境多元共治的標志性事件,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全民治水的局面已初現端倪。
但另一方面,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黑臭水體治理之百河觀察》報告指出,“水十條”雖擴大了公眾參與黑臭水體治理的空間,但到目前為止,除《指南》對公眾參與黑臭水體治理和監督做了原則性規定外,缺乏可操作性強的公眾參與的指導性文件,用以說明在黑臭水體整治的每個階段公眾可參與哪些工作,通過何種途徑參與,與政府部門的工作如何銜接以及政府各部門如何分工協作,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和激勵。
這份報告同時發現,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地方參與黑臭水體整治的政府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溝通協作和信息共享不足,向公眾公開的信息不及時、不充分甚至互相矛盾,公眾參與也面臨一些困惑和困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參與的熱情。
消除黑臭水體,還要邁過幾道坎
在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該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表示,黑臭水體專項行動第一批督查已完成。督查發現,控源截污不到位、底泥污染未得到有效解決、沿河傾倒垃圾等問題突出。要在2030年實現“水十條”謀劃的藍圖,未來的路并不輕松。
難在“長治久清”
2017年4月,住建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評估要求》中,將整治效果分為“初見成效”和“長治久清”兩個層次,分別規定了檢查方式和具體要求。經過近幾年的治理,大部分城市“初見成效”,但要做到“長治久清”,卻并不容易。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該機構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治理項目嚴格按照《指南》實施,取得了很好效果,“不但稱得上初見成效,而且已經向著‘長治久清’邁進。但也有部分項目依然存在浮于表面的做法,顯然是為了在非常緊迫的治理期限內能夠有所交代。”這些項目中有的甚至依然存在黑臭現象,有些雖然一時達到了初步治理的要求,但很不穩定,容易發生反彈。
一家承包河道養護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治理完成的水體環境變好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釣魚愛好者,但留下的垃圾則成為令人頭痛的新麻煩。垃圾不只來自釣魚愛好者,也來自周邊拆遷或施工留下的建筑垃圾、居民傾倒和過路行人丟棄,后兩類來源的垃圾被清理后往往一再出現。垃圾在很多黑臭水體周邊存在,輕則有礙市容,重則滋生蚊蟲,產生惡臭,滲濾液還會污染土壤和水體。
此外,雖已有2100條河流納入黑臭水體整治,但城市建成區外的黑臭水體尚未納入治理范圍,即使在建成區內也難免仍有遺漏。這個問題在河網縱橫的南方城市更加突出,因而讓官方評估和民眾感受形成落差。
以廣東省廣州市為例,按照國家和省的要求,其納入黑臭水體整治清單的35條河流,經第三方評估后,21條河涌已達到“初見成效”的要求,占總數的60%。但2017年11月,廣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布的生態環境民調報告稱,對于水環境,市民的評價是沒有“質”的改善。
中小城市整治壓力大
黑臭水體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的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整體性效果,但目前部分政府投入不足,尤其是中小城市,囿于財政能力有限,無法提供足夠的資金。
住建部和生態環境部此前披露的黑臭水體治理清單顯示,1789個黑臭水體治理項目的投資總額近2400億元。2013年,江蘇省、浙江省等地進行黑臭水體治理,其整治單價每公里需要花費3500萬元~4500萬元,這些巨額投資對于一般的中小城市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財政壓力。
對于資金籌措問題,《指南》提出,要堅持政府統籌,社會參與。但要實現企業施治、市場驅動,首先要落實“支付的法律化”。以往污水處理廠采用建設—經營—轉讓、移交—經營—移交等模式,污水處理可向公眾收費,而治理黑臭水體的支付跟地方財政直接相關,各級地方政府能否將其納入財政預算,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是企業關心的問題。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很想參與治理,但由于諸上原因,目前仍在觀望。
另外,目前整治的協調性不強。專家表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涉及住建、水利、環保等多個部門,很多城市黑臭水體本身就是分割的,致使在整體治理過程中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也沒有明確治理目標及標準,更缺少整體治理的規范及相關制度。每個主管部門只注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治理目標與實施方式,對分割化的水體缺少系統性的評估,而這種現象在中小城市更為突出。
治黑臭沒有一招鮮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城市水環境的整治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往往重視項目工程建設,卻輕視后期運行管理。比如,重視項目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及技術方案,但對建成之后的運營管理缺少預判,或是因后續管理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了項目運行的社會效益,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治污作用。
此外,在黑臭水體的治理中,工程建設與后期運維環節被人為切分開,負責整治工程的不管運維,負責運維的決定不了選用什么技術路線,項目全壽命期的成本和效果缺乏一個系統的管理者,這給整治造成了障礙。
相關專家表示,整治黑臭水體不是“面子工程”,不能只著眼于景觀建設,而應控制污染源,立足于恢復河流的生態系統,讓城市、居民和河流找到和諧共存的辦法。
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表示,黑臭水體專項行動第一批督查發現,控源截污不到位是突出問題之一,問題共分5大類,涉及92個水體,主要體現為存在非法排污口、城鎮污水管網不配套、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截流的污水未經處理異地排放、雨污合流等方面。
專家認為,合理的治理方案是在充分的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的,也就是“一河一策”,既包括截污、清淤疏浚、岸帶修復,營建人工濕地,也包括完善管網、雨污分流、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構建清水補給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