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無情人有情,危難時刻顯擔當。當前,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防控形勢,生態環保鐵軍義不容辭投入到疫情阻擊戰中。他們堅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用堅守詮釋著初心和使命,盡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鐵軍風采。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戰“疫”中的環保人。
及時、高效、安全處置醫療廢物是疫情防控的關鍵防線。當千萬個英勇逆行的醫護人員在戰“疫”前線攻堅奮戰時,還有這樣一支力量日夜堅守在白衣天使的背后,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他們是武漢市江岸區環境污染防治管理中心黨支部“醫廢轉運突擊隊”,他們也被同事們稱為醫廢轉運處置安全防線上的“鐵三角”。
疫情期間,轄區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產生量大,現場轉運風險度高、感染性強。陳軍是污防中心黨支部書記,也是一直沖鋒在醫廢轉運一線為數不多的女同志。她性格直爽,嗓門大,辦事利索,協調能力強,一度被同事們調侃為“女漢子”。2月14日,突降大雪,晚上9時許,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捐獻和湖北中油優藝環保有限公司援助的3臺醫療廢物轉運車抵達江岸轄區。此時已是寒風凜冽、雨雪交加。“不要熄火,直接去醫院。”陳軍邊指揮邊引導。隨即帶領羅凱、陳璐2名黨員組成一支“醫廢轉運突擊隊”展開戰斗,迎風冒雪,爭分奪秒,壓、拖、裝、卸,連夜突擊轉運醫療廢物200余桶,及時緩解了定點醫院醫廢暫存堆積壓力。風雪之后又是驟雨狂作,此時“突擊隊員”身上早已是淋漓透徹,瑟瑟發抖。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攻堅戰里,類似這樣的工作強度、工作環境,陳軍一干就是40多天。疫情初期,得知醫療機構醫廢暫存物資緊缺,為確保暫存間醫廢入袋入桶,消除安全隱患。陳軍心想,要主動把服務工作跟上,切實為醫院辦點實事,解燃眉之急,讓醫護人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抗擊疫情的主戰場上。數日里,她穿梭在市生態環境局、區衛健局、區城管執法局和各定點醫院、供貨商之間積極協調,四處“尋桶”,多地“化緣”,爭分奪秒想盡一切辦法為轄區定點醫院籌集醫廢垃圾桶1250個、醫廢垃圾袋25000個。回想起那段日子,陳軍笑稱:“當時,我做夢都在找垃圾桶。”“您好,今天你們醫院新增了多少桶、庫存多少、轉運多少......”疫情期間,這些枯燥的數據是陳璐最為關心事,在這看似簡單的線上調度工作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為管理好、調度好、服務好轄區醫療機構,當好醫廢轉運調度的“偵察兵”,她戴著治療頸椎套上崗。大年三十以來,陳璐每天都要采取電話溝通、微信群收集和現場了解等方式,和轄區37家醫療機構醫廢管理人員逐一對接一遍,看庫存摸底數,調車輛定路線,督分類強消殺,挨家挨戶督導調度、統計分析,日復一日重復著這些工作瑣碎。疫情無小事,崗位各不同。陳璐清楚,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投身戰“疫”,統計調度工作雖然枯燥乏味,但卻磨練人的性情,考驗人的意志,來不得半點馬虎。因為每一個數據、每一條路線都卻影響和決定著第二天醫廢轉運是否高效有序、能否如期完成?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危險系數高,在統計收集轄區醫廢產生量、庫存量、轉運量、需求量等情況時,陳璐總是將心比心,耐住性子,微笑溝通,等到最后一家數據報上來,經常已至深夜,但無論多晚,她都要對著電腦完成匯總分析,連夜發給“戰友”,為第二天的現場轉運工作打好基礎。“這個時候最難的就是醫護人員,我們不能給他們添亂。”陳璐回憶說。2月11日,為確保疫情醫療廢物安全管控,江岸區生態環境分局率先在全市環保系統完成了轄區醫療廢物應急暫存庫籌建工作。也就是在這一天,羅凱被緊急“任命”為暫存庫“庫長”。說是庫長,其實就是個“光桿司令”,在接下來的30多天里,他呆在這個地處偏遠、條件簡陋的廢棄倉庫,和志愿者們一起堅守這個高風險點。起初,由于倉庫閑置很久,衛生臟亂,他就和聘用工人一起清污除垢,當起了“清潔工”;只要籌集的醫廢垃圾桶一進庫,他就主動拿起了扳手和解刀,一個一個安裝,做起了“修理工”;應急暫存庫要通水通電,新購置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要安裝調試,他連夜四處打聽,想方設法請電工、雇吊車,當起了“建筑工”;為做好醫療廢物暫存庫衛生防疫和生活保障工作,他向工人主動問需,靠前服務,自駕私家車籌物資、送盒飯、保通行,當起了“服務員”;暫存庫醫廢消毒消殺工作要求高,他不等不靠,定期向工人、志愿者培訓稀釋藥水、消毒頻次等方法和技巧,做好“安全員”。羅凱的家屬是協和醫院一名醫務人員,從去年底就開始奮戰在救治病人的一線,家中年邁體弱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長時間無人照顧。“醫廢應急轉運暫存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有安全處置才不會讓白衣戰甲的血汗白流。”羅凱回憶當“庫長”時的經歷說。醫廢轉運處置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高風險點。連日來,江岸區環境污染防治管理中心黨支部這支80后“醫廢轉運突擊隊”持續奮戰,急險向前。他們分工協作,環環相扣,牢牢壓實醫廢安全處置中“督導調度、現場轉運、應急暫存”三個關鍵環節。疫情雖然緩解,但戰斗仍在繼續。面對疫情,突擊隊員們說,“風雨中我們昂起頭!”